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党全国全社会高度动员,尽锐出战,全力以赴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在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8年攻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历史卷册上震撼书写的丰功伟绩。
8年来,全国人社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闻令而动、齐心协力,用不畏难、不惧险的探索,投身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豪迈征程中,全力推进就业扶贫、社保扶贫、技能扶贫、人才人事扶贫取得实效;全国人社人恪守初心、不负使命,用不怕苦、不停步的实践,践行着“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铮铮誓言,将真挚的为民情怀化作了涓涓细流,谱写出一首连民心、聚民力的人社扶贫赞歌。
稳稳托起致富梦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初春时节,独龙江畔山青似黛,江水如碧。
崇山峻岭间,一幢幢别墅式的农家小院拔地而起,电视、电话、手机、4G网络一应俱全。如今,独龙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被大家习惯地称为“老县长”的独龙族共产党员高德荣,深知就业扶贫的重要性。
“一人稳定就业,全家就能脱贫!”高德荣说,独龙族从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完成了整族脱贫,实现了“一步跨千年、奋进奔小康”的历史巨变。
在云南省人社厅的推动下,独龙江乡成立了独龙族手工艺就业扶贫车间,探索建立了“引导--技能--就业--维权”多位一体的就业扶贫模式。几年来,多批年轻人在就业扶贫车间里生产的木雕、刺绣等多种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
几年来,人社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就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举全系统之力持续推进,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0年2月21日,载着527名贵州籍务工者的G2334次复工专列从贵阳北站驰向千里之外的浙江省宁波市。罗兴国就是其中之一。
“出家门,进厂门,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么周到的服务,让我们能安心外出打工。来宁波想多赚些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罗兴国说,几年来他和老乡在宁波靠自己的奋斗追逐着脱贫梦想。
宁波市有38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其中中西部省份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宁波就业的就有31.5万人。
“我们不仅通过‘点对点’匹配需求、‘心贴心’保障出行,让中西部省份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来得了宁波,还通过动态监测、发放稳岗红包等方式,让贫困劳动力在宁波留得住。”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说。
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方式。截至目前,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了3200多万人,9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
在陕西省平利县,社区工厂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端起“饭碗”。杨细烟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们住在大山上,现在搬进高楼里,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每个月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有奔头。”杨细烟道出了众多易地扶贫搬迁人员的心声。
平利县在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创办一个社区工厂,累计提供6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6000多个家庭2万多人增收脱贫,真正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88个,吸纳贫困人口43.7万人;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培育致富带头人41万多人,带动406万贫困人口增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政策支持,促进358万名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2020年,毛家疃村的李志叶通过山东省青岛市推行的扶贫公益专岗实现就业。
“因为我身体的情况,很难找到工作,政府把我安排在村里当保洁员,让生活有了保障,更有了新希望!”李志叶说。
几年来,各地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无法外出、无业可就、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496.3万人。
“在未来我国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构建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中,就业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用甚至会越来越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
织密扎牢保障网
应保尽保,千年梦圆,社会保障铺就全面小康幸福底色
“村里为了帮我家孬子办理户口、领取养老金,跑了15次,我都数着记着的。”这是安徽省六安市赵寨村特困供养贫困老人夏登胜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夏登胜老人收留了智残严重的流浪老人吴美玲一起生活。赵寨村两委得知情况后立即协调公安部门帮助吴美玲寻找亲人,但一直无音讯。为实现应保尽保,赵寨村两委多次协调公安部门、银行,终于让吴美玲有了自己的户籍、身份证、社保卡,及时领到了养老金,享受了社保扶贫的惠民政策。目前,赵寨村已经实现贫困人员应保尽保。
这样的探索,切实际、得民心。
扶贫济困解民难。几年来,全国人社系统勇于担当,勠力同心,扛起社保扶贫的千钧重任,积极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织密兜牢保障底线,为全面小康铺就幸福底色。
截至2020年底,人社部门共为3856万名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43亿元,为3014万名贫困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9.99%,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凝聚着深深情谊。
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岳西县,100多个乡村防疫“小喇叭”最近每天在重点播报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的社保扶贫内容和网上办业务方式介绍。
岳西县人社局副局长刘纯东说,岳西县贫困人员享受县政府为其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00元,基础养老金也实现了上调,县里同时出台了加发高龄基础养老金的新政策。
“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这是社保人工作的鲜活写照。
走乡串户,给村民们讲社保扶贫政策;与多部门协商沟通,为政策执行争取最大的支持力量;培训学习,努力提高经办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一切的努力付出都是为了给贫困群众提供暖心、精准的社保扶贫服务。”四川省成都市社保局局长王德平说。
全国人社系统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持续推动贫困人员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待遇水平,确保贫困人员老有所养,工伤、失业有保障。
“不用出门,在家‘刷脸’,就能在手机上完成认证,非常方便!”广西融安县板榄镇龙纳村的贫困人员蓝钰洁说。
几年来,全国人社系统持续改进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工作、持续优化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大力推行社保经办“不见面”服务、积极实施“快办”“打包办”“跨省通办”等改革,让社保扶贫提速又升温,赢得群众的点赞。
技能扶智斩穷根
造血赋能,授人以渔,技能扶贫为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带来希望
作为浙江义乌青年电商创业孵化种子计划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四川省汶川县羌族小伙董益顺已经成了当地的“网络红人”。
“在我们通山村,果园直播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特别感谢在义乌培训时学到的技能!”董益顺说,和他一样由义乌培训的汶川电商已有2000多名,目前正活跃在汶川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大家把当地的特色产品源源不断卖往大山之外。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攻坚最关键最核心的任务是要着力解决人的素质问题。
多年来,全国人社系统不断完善技能扶贫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技能扶贫模式。
陕西省紫阳县按照“政府主导、产业引领、龙头带动、扶技脱贫”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职业茶农为主的五大培训工程,建立起技能扶贫的紫阳模式。
这样的探索,接地气、有成效。
2020年,随着“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的推进,很多贫困村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有时候我会边看边操作,线上培训平台讲解的育婴知识很专业,对我帮助很大,工资提高了不少。”2020年3月24日,安徽省宣城市乾兴村的胡庆梅拿出手机认真学习起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平台育婴员的培训课程。
“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期间,实名注册学员超过1300万人次,线上培训超过1200万人次。“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规模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年共为近1亿人次开展补贴性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约1000万人次。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全国人社系统通过技能扶贫让贫困群众提高技能,这不仅是改变贫困群众困境的现实考量,也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有效路径。
“学习技能,不仅有助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解决个人成长、家庭脱贫等问题,还能激发青年人将脱贫压力变成致富动力,让人力资源成为撬动地区发展的鲜活力量。”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黎煦说。
“十三五”期间,全国技工院校累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超过34万人,培养了一大批贫困地区技能人才。
赵脯菠来自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大山深处,凭借精湛技艺和顽强毅力,荣获了第45届世赛焊接项目金牌。
“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只要不怕吃苦学到一技之长,就一定能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改变家人的命运!”赵脯菠感慨地说。
初心不渝向未来
初心如磐,扛责在肩,人社人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积极助力安徽金寨技师学院建设、全力打造“天镇保姆”劳务品牌、深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几年来,人社部积极做好山西省天镇县、安徽省金寨县两个定点扶贫县的帮扶工作,通过兴产业增就业从根源上治贫、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大力推进技能培训+就业扶持,探索出具有鲜明人社特色的扶贫模式。
人社部组织遴选100多个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示范性专家服务团,对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社部定点扶贫县实行专家服务重点覆盖。这些举措让智慧的种子遍撒,让贫困群众收获希望。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钩。”这是云南省怒江州人社局扶贫干部赵宇对赤洒底村1830名村民的庄重承诺。
从2017年至今,赵宇已经在赤洒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3年多了。性格腼腆、言语不多的他,用最真诚暖心的服务走进村民们内心深处,被大家称为“撵不走的第一书记”。
几年来,全国人社系统的干部职工初心如磐,扛责在肩。他们倾尽心力、呕心沥血,以超常规的努力、超负荷的工作,“五加二、白加黑”连续奋战,努力改变着贫困村民的生活困境,积极探寻着改变贫穷落后的路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青海省人社厅驻海东市窑隆村第一书记吴贵毓几年来驻村扶贫的感受。
位于两山夹谷之间的窑隆村,平均海拔2700米。几年来,窑隆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房林立、道路通畅,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4年里,吴贵毓走村入户、贴心问候,技能培训、精心帮扶,发展产业、长远筹谋,每一份思考、每一次规划、每一回交谈,都让村民感受到情谊绵长。
根植泥土,脚踏大地。几年来,全国人社系统的同志俯下身、沉下心、扎住根,将人社扶贫政策转化为助力改变农村贫穷面貌的巨大能量,给贫困村的发展带来思路和启迪,让美丽的土地重新散发馨香。(王宝杰 李君 罗烨 王姝岩)
Copyright © 北京高空建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版权所有